感冒的时候,通常会出现咳嗽、咽喉疼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相关表现。但是,大约20%的感冒患者,呼吸道症状并不明显 ,而是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误以为是胃肠炎症。其实,这种情况属于胃肠型感冒,也称为呕吐性上感。那么,胃肠型感冒,有什么特点?需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呢?咱们现在就为大家介绍相关的要点。
胃肠型感冒,多数发生在夏天与秋天之间的季节转换期,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因为,气温升高的时候,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的活跃度会降低,而肠道病毒则比较活跃。肠道病毒,也可以造成呼吸道感染,而且,还可能与细菌一起,引起混合感染。因此,胃肠型感冒持续时间较长、伴随症状也较多。
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突出,是胃肠型感冒的特征,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儿童中。主要症状是腹痛、呕吐、腹泻,还可能出现摄氏38度以上的发烧,如果孩子在24小时内,呕吐超过3次,水性腹泻超过6次,出现血性腹泻,伴随精神萎靡、头晕、少尿,应该及时就医。
胃肠炎与胃肠型感冒,可以通过病史进行鉴别。胃肠炎患者,具有不洁饮食史,恶心、呕吐较剧烈,呕吐物常有刺激性气味,但是,发烧表现不明显。胃肠型感冒,通常与空气刺激有关,比如,长时间吹空调室内、通风欠佳、在人员密集场所逗留时间较久。此外,缺少良好的卫生习惯、没有正确洗手、与感冒患者接时没有佩戴口罩等,也是引起胃肠型感冒的相关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胃肠型感冒具有传染性,如果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排泄物时,没有采取防护措施,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或者形成二次传播感染。因此,对于感染病毒的胃肠型感冒患者,应该及时隔离。患者症状减轻,休息、观察3天后,才能解除隔离。如果患者在家中,需要仔细处理患者的粪便及呕吐物,做好卫生间的清洁,注意对门把手、水龙头、玩具等患者接触过的地方,进行认真的消毒。
应对胃肠型感冒,重点不是吃药,还是对症处理,尤其需要重点观察脱水情况,以免引起电解质紊乱。如果是儿童患者,家长需要淡定处理,不宜盲目给孩子服用抗生素或止泻药,如果呕吐或腹泻较严重,可以通过分次补充口服平衡盐的方法,预防和纠正脱水。孩子体温升高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饮食方面,应该选择流质或半流质,比如,米汤、粥、少油且带咸味的菜汤等。
食疗,是应对胃肠型感冒的有效辅助方法。第1种食疗方法,是三汁饮,材料选择适量的白萝卜、荸荠、鲜藕,洗干净后,榨汁,随时服用,可以清热袪火。第2种食疗方法,是生姜汁,用生姜榨汁,加入少量温水,少量、多次喝下,对于止呕有明显效果。第3种食疗方法,是薏米桔皮粥,薏米100克,新鲜桔皮30克,先将桔皮切成细丝,加水煮沸后,捞出桔皮,加入薏米煮成粥食用,可以起到止吐、消食的效果。胃肠型感冒,通常不需要服用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重点是对症处理。如果体温较高,并且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需要考虑存在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此时,应该就医检查,确诊病因,以免造成病情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