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的孙先生是一家公司的白领,六年前出现便血,开始很紧张,发现之后直奔医院,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病理活检,经过活检之后,结果证实息肉是良性,果断做了手术进行切除,出了院孙先生就把“定期检查”的医嘱抛之脑后。
今早宣布孙先生所在的小区解除封控,孙先生在桌上畅说欲言,吃完大餐的当晚,孙先生上完厕所,准备抽水的时候,发现大便不成形,而且有血丝,腹部仍旧作痛,手按上去一个肿块,心中不安,去了医院。
经过几天的准备做了肠镜,诊疗结果显示结肠中分化腺癌,腹膜转移,癌字一出,孙先生手一抖,好险把手机摔下去,手机嗡的一声,显示屏亮起,一条新闻引起热议,“超九成大肠癌源于息肉癌变”,“大肠癌是我国死亡率排行第三的恶性肿瘤”,孙先生心从温室里被拽到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冷得直发颤,孙先生想不明白,怎么肠粘膜上还会再长出个小疙瘩来,从小疙瘩长成通天大树,发生了癌变。
肠道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上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黏膜向肠腔内隆起的病变,是消化内科临床上常见的病症类型,通俗地来说就是肠道里头长了个疙瘩,或大或小,可以是单个发生,也可以是几个甚至十几个发生。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年龄的增长、食物安全性的降低及肠镜检查的逐渐普及等,肠道息肉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肠道息肉以直肠、结肠息肉多见,占肠道息肉的80%,类型大概能分成两类非肿瘤性息肉及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此类息肉除体积较大的息肉外一般对身体无特殊危害,可予以观察或择期手术治疗;肿瘤性息肉为腺瘤,可伴或不伴非典型增生腺瘤,该类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可诱发肠梗阻、消化道出血、贫血、腹痛等症状,并可引起癌变,故需要治疗。其中肿瘤性息肉以管状腺瘤为主,绒毛状腺瘤最少,但癌变率最高,高达 30%~70%。
腺瘤性息肉在结直肠息肉中约占70%,是学术界已明确的癌前病变,这个家伙是威胁生命的潜在杀手,潜伏在体内,等人免疫力下降,也不注意生活细节时,趁机发展成腺癌,所以一旦发现,就地处决,决不姑息,肿瘤性息肉切除后复发率比较高,术后定期复查,扼杀其于摇篮里。
孙先生是典型的例子,术后未能定期复查,两年前大便次数从一天一次变成一天两到三次,大便也不成形,期间有人提醒他去做肠镜看看,孙先生没有理会,年底孙先生决心减肥,开始节食、锻炼,排便时想拉拉不出来,腹部隐隐作痛,喝了水就好,两个月之内,体重下降了18斤,以为是自己锻炼的结果,直到手摸到腹部的硬块,才去医院做检查。
数次错过良机,愣生生把良性病变拖成癌症,孙先生悔不当初,昔日孙先生望着从肠道里切除后的小疙瘩,怎么也没想到几年后它会再一次在肠道中长出来。
根据多方研究报告,肠道息肉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
1. 年龄。大肠息肉发病有显著的年龄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功能失调或者下降,体内代谢容易紊乱,息肉的产生会增加。
2. 吸烟、酗酒,烟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酗酒的人,容易导致酸性体质,从而引起肠黏膜异常增生而形成息肉甚至癌变。
3. 饮食习惯,高脂饮食(重油、重盐、多食肉类、偏好烧烤夜宵、腌制食物等等)是引发息肉的重要诱因,高脂饮食会造成致癌物的累积以及肠道菌失调,导致生理性的肠上皮细胞发生病理性增生,引发息肉甚至肠癌。
此外,体内若有慢性炎症,腺体会被堵塞,黏液也会被保存下来,从而导致肠道息肉发病。
很多时候,一旦患上肠胃方面疾病,大便就会出现异常,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
①. 大便形状改变,肠道内有凸起,占用肠道空间,会挤压大便,使大便变得扁平,或者产生凹槽。极少数患者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
②. 便血,大便排出时挤压到息肉,大便和血液会混合在一起,容易被误解成有痔疮,很少部分人会严重到滴血的程度,出血较多时还可能伴有贫血的症状。
③. 便秘,急于排出粪便,但真正上厕所时却排不出,而且便意频繁,即使排出,大便量也很少。
肠道息肉的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征性,便血、便秘、大便习惯改变等病症,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单个病症出现。
此外,少数患者的息肉较多、较大时,可能出现肠套叠肠梗阻,患者会突然出现一阵阵的剧烈性绞痛,间歇性发作,喝水、进食之后会有所缓解。
如果患者一旦出现腹部不适或者有不明原因的便秘、便血,则需立即去医院进行检查,挂消化内科、肛肠外科,经过粪便潜血试验、小肠镜、结肠镜检查、CT检查等进行判断。
结肠镜检查是将一根细长、末端装有微型电子摄像机的软管塞进肛门,反复抽进拉扯后,进入盲肠或回肠末端,观察肠道内肛管、直肠、乙状结肠、结肠、回盲部黏膜状态,因此要提前一天吃泻药排出粪便,清洁肠道,以便于医生的检查,如果能观察到明显凸起,则有必要对其进行活检,通过局部切取、钳取穿刺等方式进行组织采集,诊断息肉性质,以便进行下一步治疗。
如果是非肿瘤性息肉,只有一个且无症状,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只需控制饮食,一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即可,如果定期观察后发现变大,可择期进行手术切除,如果检查出来是肿瘤性息肉,直接就地处决,通过手术进行切除。
肠道息肉手术治疗首选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最方便、快速,内镜下切除息肉可分为夹活检术、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根据息肉大小及类型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较小的息肉会选择高频电凝切除术。较大的或肿瘤性息肉则多选择 ESD 或 EMR 术。
高频电凝切除术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术,在结肠镜直视下,用圈套器套住息肉,在息肉根部收紧钢丝圈,注意远离肠壁黏膜,收圈后用脉冲式高频电进行电灼切除,使息肉整个脱落。此方法操作简单,手术时间比较短,能获得息肉完整的病理性检查结果,而且病人费用比较低。
但是高频电凝切除术也有一定风险,常见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为出血和穿孔,术后切口残端使用钛夹则可减少其发生。此外,若有服用其他药物如抗凝血剂、抗血栓药物时,一定要告知医生,确认是否停药之后再进行手术。
该病与其他消化道常见病的症状相似而难以鉴别,漏诊率、误诊率高,易导致患者错过最佳诊疗时机,随着癌肿的增大便秘、腹泻、便血等疾病交替进行,疾病发展到晚期会出现贫血、体重减轻等症状,不知不觉威胁到人的生命健康。
对于肠道息肉这样的病症,最好的治疗措施是预防,想要预防肠道息肉,首先是要善待自己的肠胃,减少吸烟、喝酒次数。
在饮食习惯上,清淡饮食,减少辛辣刺激,多吃瓜果鲜蔬、全谷物、乳制品,果蔬中的纤维素会在肠道菌群作用下产生短链脂肪酸,诱导细胞正常分化、凋亡,抑制细胞异常增生,有效减少息肉的产生。
在生活中,多运动,运动能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胃肠道蠕动,加速体内代谢废物排出,可帮助减少毒性代谢产物对大肠黏膜的影响。
多参加户外活动,让皮肤暴露在温和的日光下,能促进维生素D3的合成,较高水平的维生素D能降低肠癌发生的风险,既能提高免疫力,也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
无论是预防还是术后恢复,良好的心态是降低肠癌风险的一大因素之一,由于心理和生理多方面的因素会造成患者后期恢复的困难,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导致肠道感染,严重阻碍了术后恢复。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时,可记录下来,在生气时回忆以前的美好,能有效缓解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最重要的是定期体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年轻人群体里肠道息肉检出率逐年增高,无论男女都要定期做体检。女性在备孕前,可以做个肠胃镜检查。肠镜属于侵入性检查,怕痛的话,可以选择无痛肠镜。
年过四十,更要去做一次肠胃镜检查,没有问题,则3-5年做一次肠胃镜检查。做肠镜之前一定要如实告知医生既往病史,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肝功能衰竭以及一般情况太差的患者不能进行此项检查的。女性在孕期,应慎重进行,月经期也不建议做检查,尽量选择好时间,避开敏感期。小儿以及精神病患者等不能配合者,必要时刻可以进行全麻。
有肠道息肉病史的患者,一定要谨遵医嘱,定期复查,不要像孙先生一样,切除后以为万事大吉,错把息肉当成消化不好,草草拿了药,治不好也不去医院,拖成癌症,落得个悔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