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26年
她所带的学生无一人辍学
她所在的班级总是能被评为优秀班级
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
她都无微不至给予关爱
她是学生口中“比妈妈还亲的人”
她就是东山乡中心学校教师
——杨蕊
是严师更是慈母
清晨,走进东山乡中心学校,六年级教室外书声琅琅,教室里的学生们个个后背挺得笔直、声音铿锵有力、目光炯炯,无不饱含了对知识的渴望,正在辅导学生诵读新课的便是杨蕊老师。杨蕊生于1975年,云南文山人,1995年9月分配到文山市东山乡中心校任教,这一来就是整整26年了。至今为止,从她手里带出去的毕业生不计其数,但她仍保持初心、从不懈怠,依然默默地在为自己深爱的教育事业发挥余热。
或许跟她是一名语文老师有关,杨蕊情感更为丰富细腻,与课堂上的严厉不同,课下的她更有着慈母般的人设。她常说“教室里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贫困学生的学习用品她帮买;学生不敢睡觉她就陪在学生床前,直到学生熟睡;学生病倒她立马背着就送医院;为留住单亲家庭厌学的学生她数次进行家访,亲自开车接送孩子上学……。杨蕊回忆起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月才有400多元的工资,仅够自己的生活费,但在她发现很多农村家庭的孩子因为几十块钱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时,她便将自己仅有的工资拿出来为多名孩子垫付学费,此后她的班级无一人辍学。
用心用情教导学生
学生吴向英是杨蕊的得意门生,她品学兼优,经常作为学校及班级代表参加各种比赛,也拿了各种奖项。但殊不知,她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在很长一段时间,为了让她保持阳光乐观的心态并且努力学习,杨蕊时常与其交心、嘘寒问暖,久而久之师生成了朋友,成了母女。吴向英在老师面前没有秘密,逐渐变得阳光开朗,对学习也充满了激情,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与老师的耐心辅导下,终是不负期望,学习成绩快速提高,更成为了全校的“尖子生”
东山乡中心学校六年级学生 吴向英
杨老师是我特别敬佩的一位老师,因为她在课堂上很严厉、很用心,在课后特别关心同学们,她对留守儿童特别的有爱心,记得有一次我和爷爷奶奶一起去山上的时候,不小心摔到了腿,老师得知后就第一时间跑去药店帮我买了药,她有时候还会拿衣服送给我们穿。杨老师是最有爱心的人,她就是我敬佩的好榜样,我以后会向她学习。
对于班里的学生,她总是一视同仁,无好生差生之别,对于某些存在学科薄弱的学生她总是究其根本、进行针对性辅导。班里的段同学语文成绩有所下降,期中考试后接到家长来电询问,杨蕊陷入了沉思,不断查找问题所在。经多方了解后得知原来是孩子害怕背书,怕写作文。为了让他克服这个困难,课堂上便与他比赛背课文,课后交流课外书的心得,鼓励其周末去图书馆看书。慢慢地,段博文对读书有了兴趣,在学校的诗词大赛中还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看到学生的进步,杨蕊喜在心间,同时也让她认识到,学困生应注重双基的落实,同时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作业面批、个别辅导、情感鼓励等办法。
东山乡中心学校六年级学生 段博文
杨老师很关心我们,会和我交流内心的感受,找出我的缺点和优点,然后辅导我,杨老师就像是我的亲人,她很爱我,我也很爱她。
收获殊荣依然践行初心
忠诚教育事业,无悔青春年华,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是不容易的,特别是扎根边远乡村更是不易。1996年,杨蕊的父亲在基层检查工作时,因脑溢血不幸去世,当父亲单位的人员找到她时,她还在讲台上上课,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她精神瞬间崩塌,但强忍住泪水坚持上完最后10分钟的课,把学生安排好才匆匆回家。父亲临终时她都没能见上一面,这也成为了她此生最大的遗憾。但父亲生前的教诲:“平凡的岗位,无私的奉献必将无愧党和人民”,成为她一直谨记于心的座右铭。杨蕊说,父亲希望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而父亲的希冀就如一盏明灯,指引她前行,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炽热的目光便成了她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
26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教学业绩突出,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2次;“市级优秀共产党员”2次;“乡级优秀班主任”1次;“乡级优秀教师”1次;论文《谈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多声部能力的培养》获2019年省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一等奖;《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拼音教学》获2019年省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二等奖;2021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乡村教师;2017、2018、2019年所带班级获得“市级先进班集体”。近五年成绩皆居全乡同年级第一,年终考核连续4年优秀。面对这些殊荣,她没有骄傲自满,总是一句“扬鞭催马自奋蹄,老牛拉车不松套”不停的在教育道路上砥砺前行。
杨蕊
作为一名党员和人民教师,我要用真情教书,用真心育人,这样才能与孩子们搭建理解沟通的桥梁,用耐心和细心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用真心、诚心换取家长的放心,俯下身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一名值得信赖的人民好教师。
乡村教师
默默扎根于基层
用爱倾注三尺讲台
把满腔的热血献给挚爱的孩子
是他们用平凡铸就了伟大
祝所有老师
节日快乐
你们辛苦了
记者:李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