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与花草虫鱼、虎豹熊罴、猪狗牛马一样,都是自然的过程。天道使之,天道由之,或长或短,或盛或弱,由无到有,由有而无,天道伦常,自然而然。人固有一死,来时欢天喜地,去时悲痛伤心,其实都是一样的,热闹的就是活着的这个过程。
人死以后,入土为安,这是一个人的最终归宿。棺材就是一个人死后的基本要求和最低配置。就像活着的人都有一个住房一样,死了的人也应该有安身之所,死无葬身之地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诅咒。所以,自古以来,棺材和墓地都是人们家庭生活和生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来人世走一遭的最后需求。
棺材就是供死人丧葬用的,但棺柩和棺椁的意思有区别,我们讨论一下,供大家参酌和评述。
1、有尸体的棺材就是棺柩
柩,音jiù,形声字。从木,从匚(音fāng),盛东西的筐器,久声。柩的本义是装有尸体的棺材。《说文解字》有:“柩,棺也。”
《礼记---曲礼》有:“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尔雅》有:“古文匛字从匚久,后世又加木旁耳,虚者为棺,实者为柩。” 匛者,棺也。亦作柩。
就是说,丧事活动中,入殓之后,棺材里面有逝者,此时称为棺柩。《仪礼---士丧礼》有:“为铭,各以其物。书铭于末,曰:「某氏某之柩。」竹杠长三尺,置于宇西阶上。”即制作铭旌,上书逝者名讳,某氏某某之柩。用三尺长竹竿挑起,放在院子西面的台阶上。
《仪礼—既夕礼》有:“商祝执功布以御柩。”即出殡时,司礼执事人员等用丧服功服的孝布拉装有棺柩的灵车。 “迁于祖,用轴。重先,奠从,烛从,柩从,烛从,主人从。”既用车将棺柩拉到祖庙告祖。重在先,后面依次为奠物、火烛、棺柩、丧主等。
2、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就是椁
槨,音guǒ。形声字。从木,郭声。本义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椁是槨的异体。《说文解字》有:“椁,葬有木郭也。”
椁是保护棺柩的,相当于罩棺。棺柩有墓室存放的,墓室也叫椁室。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条叠压成方形或亚字形的椁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
至周代,棺椁制度化,按《周礼》的规定,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也,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制者。
《礼记----檀弓上》有:“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
3、用棺废椁,司马光朱熹乃圣人也
古法丧礼过于铺张,靡费较大,一般家庭承担不起,所以届时逝者的上司、僚友、亲戚朋友等,常常会拿财物帮助丧事主家办理丧事,这一习俗,称之为赙赠。赙,以财物帮助生者;赠,以奠品吊祭逝者。古法丧礼的禭、饭含、赗等,实质上都是赙赠。禭就是赠衣服、被褥;饭含就是赠珠玉、食粮;赗即是赠车马、运力。司马光《书仪》有:“《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敝古有含襚赠赙之礼,珠玉曰含,衣衾曰襚,车马曰赗,货财曰赠,皆所以矜恤丧家,助其敛葬也。”就是这个意思。
用椁确实浪费,一般居民家庭没有必要。所以到两宋时期,一大批儒家人士,结合当时社会实际,立足于居民现实生活,重新诠释经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善莫大焉。
北宋司马光作《书仪》,倡导用棺废椁:“棺欲厚,然太厚则重而难以致远,又不必高大占地,使矿中宽易致摧毁,宜深戒之。椁虽圣人所制,自古用之,然板木岁久,终归腐烂,徒使矿中宽大不能牢固,不若不用之为愈也。孔子葬鲤,有棺而无椁。又许贫者还葬而无椁。今不欲用,非为贫也,乃欲保安亡者耳。”
南宋朱熹作《家礼》,完全同意司马氏的观点。明清时期,《仪礼》《朱子家礼》是官方指定的礼仪范本。
两宋以后,一般居民家庭,丧事用棺不用椁。对丧礼的发展传承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