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峤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和峤生孝,王戎死孝”告诉我们:孝不孝,看领导)

【世说新语十七】

王戎、和峤①同时遭大丧②,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③,和哭泣备礼④。武帝⑤谓刘仲雄⑥曰:“卿数省⑦王、和不⑧?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注释】

①和峤(?—292):字长舆,汝南西平(今河南驻马店西平)人,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大臣。他的名字里“峤”有两个读音:qiáo代表尖而高的山和jiào代表山道,考虑到古人名与字之间的联系,长舆应与山道合,故而读jiào较为合适。

②大丧:父母的丧事。《晋书王戎传》说当时王戎遭母丧,和峤遭父丧。

③鸡骨支床:形容像鸡架子一样瘦骨嶙峋,衰弱地躺在床上。支:支离,精神萎靡、衰弱不堪。

④备礼:礼数周到。

⑤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魏咸熙二年(265)承袭父爵做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前期励精图治,经济繁荣,出现了“太康之治”,但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失误,是此后“八王之乱”的一个诱因。

⑥刘仲雄:刘毅(?—285),字仲雄,东莱掖县(今山东莱州市)人。东汉城阳景王刘章之后,正直敢言,指责晋武帝卖官鬻爵。官至司隶校尉、尚书仆射。

⑦说:shuò屡次,常常。省:xǐng看望。

⑧不:fǒu通“否”。

【翻译】

王戎和和峤同时遭遇大丧,两人都因为孝顺著称。王戎瘦骨嶙峋,精神萎靡而卧床,和峤虽痛哭流涕,而礼数周到。晋武帝司马炎对刘毅说:“你常去看王戎、和峤吗?听说和峤哀伤痛苦的程度超过了礼数的要求,让人为他担忧。”刘毅说:“和峤的礼数虽然很周到,人的精神元气却没有受损;王戎虽然礼数不周,却因过哀伤损毁身体以致形销骨立。臣认为和峤尽孝不危及生命,王戎哀伤过度可能会死。陛下不应该担忧和峤,而应该担忧王戎。”

【开始胡扯】

本文4800字,都是大白话,阅读用5分钟足矣。

一、戏说新语

晋武帝太康初年,礼部尚书王戎因为母亲去世,中书令和峤因为父亲去世,两人同时请了假。皇帝司马炎马上下旨成立治丧委员会,可以说是两套班子,一套人马,主席是司隶校尉刘毅。

刘毅这天先带着慰问品来到了和峤家,到门口就有许多太学生跟他打招呼,有的还问道:“刘大人,您也来观礼啊?”

“观礼,观什么礼?”刘毅一下没明白过来,随即想到和峤以通晓礼法著称,他家的丧礼可不就是这些年轻太学生学习的标准吗?“他妈的,老子不用学这个!”刘毅笑骂着将礼品进行了登记,进入了灵堂。


和家的灵堂庄严肃穆,男女老幼都穿着属于自己身份的丧服,动静得当,进出有序。和峤跪在灵柩旁边,看到刘毅进门便欠了欠身子。

刘毅走到灵柩前下拜,刘毅带着家属也下拜还礼,同时开始了集体哭泣,和峤哭得更是上气不接下气。刘毅也陪着掉了200ml眼泪,待礼成之后,刘毅起身,灵堂里的哭声便戛然而止。

“老和啊,听说老爷子走得很安详,这是喜丧,你不要太伤心。皇上派我来嘱咐你,一定要注意身体,百姓还等着你快回来为他们服务呢。”刘毅走到和峤跟前,也跪坐着拉起和峤的手,言辞恳切。和峤满脸戚容,嘴皮干裂,但精神头看起来还不错。

这时他只是朝刘毅点点头,嘴里发出“唯唯”的声音。刘毅知道他这是在按照《礼记》里规定的礼仪应对,便扭头问和峤的一名亲属:“老和这几天伤心过度了,你们要劝他多注意身体啊,这营养得跟上。”

那亲戚答道:“是啊,他头三天滴水未进,一直哭。这两天呀好多了,有客到的时候就跟着哭一阵,早晚也各喝一碗米粥了,脸上瞧着也有点血色了,这种事就是慢慢熬的嘛,大人不用太担心。”

斩衰,唯而不对……斩衰,三日不食……故父母之丧,既殡食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此哀之发于饮食者也。——《礼记 间传》

刘毅心里有数,便告辞了,临走的时候,和家管事的塞给他一条毛巾,里面包了一盒中华。要在平时,刘毅肯定直接就翻脸了,这是要贿赂执法人员吗,就凭这一盒华子?可是这次,他不能,因为这也是丧礼的一部分。

刘毅便启程去王戎家。刚到门口就听到院里传出来叫好声,伴着各种吵闹的声音。刘毅好生迷惑,看了看门牌号,是这儿,没走错啊,咋感觉像是上了天桥呢,莫非老王还请了杂技团到家里表演胸口碎大石?

刘毅被好奇心驱使,快步迈进院子,走入灵堂。映入眼帘的是这么一个画面:灵柩旁边的坐榻上,两个人正在对弈,周围四五个人在围观,叫好声就是他们发出来的。叫的最厉害那货是个光膀子的。


刘毅干司隶校尉这么多年,他觉得世界上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死囚牢了,任你再壮硕的汉子,到了那里每天就一个窝头一碗水,再加上等待死亡的压力,过不了多久,人就脱相成一幅皮包骨头的样子。

可眼前这位光膀子的家伙,两颊凹陷,眼窝发黑,一身肋排快把皮子扎破了,简直比他以前见过的任何犯人都还要瘦,看着像是剃光了肉的鸡架子一样。不过挺眼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不会是越狱犯吧?再看这哥们儿左手指着棋盘,右手的大鸡腿还不时送到嘴里,边吃边喊:“飞他……夹呀……”忽然,他看到一脸懵的刘毅,赶紧打招呼:“老刘来了,方便面跟火腿在地上箱子里,还有啤酒,自己拿啊。”

“嘿,还认识我,听他的口气,像是王戎请来管事的,但在灵堂上这么闹腾,王戎也不管吗?王戎人呢?估计是悲伤过度,先到后堂休息去了,不然这些人怎敢如此放肆。”想到这里,刘毅问道:“濬冲他人呢?皇上派我来慰问他。”


光膀子那哥们一脸诧异道:“老刘,你开什么玩笑,才几天没上班你就不认识我了。”

“您是……?”

“我是老王啊!”

“哪个老王?”

“隔壁老王啊!呸,被你气糊涂了,我就是王戎啊!”

刘毅闻言倒吸一口凉气,走上前去盯着光膀子那位仔细打量一番:虽然瘦骨嶙峋,但是胸口的七个伤疤还在,是那个男人,没错!

刘毅激动地拉着他的手问道:“才几天不见,濬冲怎么瘦成这样?莫不是因为思念令堂伤心过度?”王戎闻言突然嚎啕大哭,继而倒在地上翻来滚去,口中只呼:“娘啊,我的娘啊,疼煞我也……呜呜呜。”


下棋的和观棋那几位,赶紧把刘毅拉出灵堂,有个跟刘毅认识的便对他道:“刘大人啊,我们在那里面下棋,就是想转移濬冲的注意力。千万不敢提他的母亲啊,他都哭死过去几次了。您也看到了,这才几天,他就伤心的哀毁骨立,再这样伤心下去恐怕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

(王)戎为豫州刺史,遭母忧,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棋弈,而容貌毁悴,杖而后起。——《晋阳秋》

刘毅也是感慨万千,心想王戎不愧 “竹林七贤”的一员,有当年阮籍阮嗣宗的风采。这两位都慰问过了,刘毅便回朝向皇帝司马炎复命。


司马炎的消息还挺灵通,见到刘毅便问:“咱们大晋朝虽然是以孝治天下,但现在朕听说和峤的哀伤苦楚超过了礼法规定的限度,朕很担心他啊。”

刘毅便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盘托出,然后禀告道:“陛下,臣以为和峤虽然礼数周全,但精气神木有啥问题,缓几天就过来了。王戎虽然没按着礼法来,但却哀伤的快要死了。王戎这是以死在尽孝,陛下您该担心的是王戎,而不是和峤啊!”


司马炎听了刘毅的话,一拍大腿:“好,王戎才是我们大晋朝的孝子典范,老子要重用他!”

世祖及时谈以此贵戎也——《晋阳秋》

二、以孝治天下

从本篇短文我们看到,在王戎和和峤的“孝子大比拼”中,似乎是不拘礼法的王戎胜出。不守礼法的王戎没有受到制裁,反而受到推崇,那是不是说司马炎认为和峤搞的那些丧礼流程不重要,属于形式大于内容呢?

我们先看看司马炎自己守孝的事。司马炎的父母去世的时候,他可是按照严格按照礼法守丧,却也超过了礼所规定的程度。当初汉文帝认为皇帝守丧三年,把国事托付给大臣处理不妥,便留了个遗诏:摒弃古礼,以日代年,服丧三日即可。

这个政治规矩到了司马炎这里,已经被历届皇帝遵从了数百年,但是司马炎认为这种程度太轻了,不能表现出自己古今第一大孝皇的品质,于是便以“素冠疏食”(戴素色帽子,吃少量食物)的方式,分别为父母守了三年丧。

文帝之丧,臣民皆从权制,三日除服。既葬,帝亦除之,然犹素冠疏食,哀毁如居丧者。——《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晋纪一》

所以,司马炎本人就是丧礼制度的坚决拥护者和创新者,作为皇帝,他想以身作则,把这种表现孝道的丧礼推而广之,以教化臣民,又怎会认为这是形式主义呢?既然如此,他又如何能容忍并有点欣赏王戎的不拘丧礼呢?

有人说,历朝历代都是“以忠治天下”,独独晋朝是“以孝治天下”,格外推崇孝道。他们的观点是晋朝是靠谋逆篡位而取的天下,自己本身就不忠,何来脸面要求别人尽忠,所以只好搞“孝治”来曲线救国,毕竟“事君犹事父”嘛,孝顺的臣子自然应该懂得忠君的道理吧?

这么说有一定道理,但推崇孝道并非是晋朝独有。自孔子时就提出圣明的君王以孝治天下,到了汉朝,就开始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指标,比如“举孝廉”制度。汉朝的皇帝谥号,都带一个“孝”字,以示皇帝是孝道的践行者,比如我们常说的“汉武帝”其实是“汉孝武帝”的省称。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孝经》

从汉朝到魏晋,这个理念一直延续下来,深入人心,以致于《二十四孝》里面,一多半的故事都是自汉至晋这一时期的。慢慢的,孝不仅能够治天下,还能够杀人。比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昭杀嵇康,都是给这些誉满天下的大名士安排的“不孝”的罪名,试图搞臭他们的名声,可谓杀人还要诛心。

于是,阮籍丧母的时候,在司马昭举办的宴会上喝酒吃肉,司隶校尉何曾一看,到我表现的时候了,就向司马昭进言,要以不孝之罪将阮籍办了,以正民风教化。司马昭心说,老阮这么有意思的人,你给他宰了,我玩谁呢?

但话不能这么说,好在司马昭也是个文化人,略一沉吟便训斥道:“老何你什么意思?老阮因为伤心都快病死了,你不与大家一起担忧他,还要杀他,你这不地道啊。本来礼法就规定,丧礼期间如果有病了,可以吃肉喝酒来补充营养嘛,老阮这么做没毛病。”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世说新语·任诞》

有了爸爸和阮籍的珠玉在前,司马炎对王戎这种有悖礼法的行为,采取容忍甚至赞赏,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一来丧礼的确有孝子生病时可以喝酒吃肉这条人道主义措施;二来圣人有云:丧礼唯哀为主矣。王戎既然已经哀毁骨立,便是遵从了礼法大义;三来王戎是大名士,大名士当然不能与世俗雷同,不然怎么能彰显其身份;四来王戎是忠臣,为大晋朝的建立是立下大功的,是有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五来王戎是世家大族出身,在施行九品中正制的晋朝,皇帝对豪门也要礼让三分。

故曰:‘丧礼唯哀为主矣。’女子哭泣悲哀,击胸伤心;男子哭泣悲哀,稽颡触地无容,哀之至也。——《礼记 问丧》

说白了,也就是司隶校尉刘毅替王戎开脱,加上王家亲族故旧遍布朝野,最主要是皇上司马炎罩着王戎,才成就了本篇王戎的“德行”。你看阮籍的侄子阮简就没有那么幸运,他在父丧期间出行,饥寒交迫时不小心喝了点肉羹,结果被清议不容,导致三十多年没能当官,还是因为面子不展,皇帝不爱呗。

所以,王戎在丧礼上的丧心病狂,既然能找到礼法依据来支撑,又有皇帝的容忍,自然可以相安无事,看来孝不孝,还要看领导啊。而大多数人都得像和峤一样,老老实实的做完整个丧礼的流程,以完备的礼仪来体现孝心才行。毕竟圣人制定礼仪,就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言行,以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而这也正是统治者所需要的。

故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亲也,至死不穷。将由夫患邪淫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从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夫焉能相与群居而不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礼记 三年问》

孔夫子要求的居丧三年,既是区别人与禽兽,规范社会风俗的需要,也是为了让孝子们不至于太过哀愁而伤了身体的手段。

三、来点料

说来好笑,本篇这两个主演,王戎与和峤,除了“孝,都还以“抠”著称,都是当时的振金公鸡。王戎是个守财奴,攒了许多钱,但是自己不舍得吃穿。他跟《阿凡提》里的巴依老爷一样,最大的爱好就是数钱,每天晚上和他老婆两人把保险柜从床底下搬出来点数,自己拿个计算器啪啪啪一顿按,心里才能得到满足。

他女儿出嫁,这货连嫁妆都不愿给,到最后借给姑爷几万钱。后来女儿回娘家,王戎面色不善:“有白开水和大蒸馍,你们自己吃饱了就回去吧,咱家也没有多余的屋子,就不留宿了。”直到姑爷把钱给还上了,他才挤出点笑容:“女儿姑爷回来了,晚上让你们娘给做个白菜炖土豆,一家人好好聚聚。”

他侄子结婚,他就送了件单衣作贺礼。这都不算,等到天冷了,他居然腆着脸又把那单衣要回来。对亲人尚且如此,对他人就可以想象了。

和峤也强不到哪里去,他因为爱钱如命,被杜预认为有“钱癖”。他家种了好多优良品种的李树,果实成熟了,他的兄弟们来果园,他慷慨地说:“吃,随便摘着吃。”等到大家吃饱了,他居然把地上的李核清点了一下,按数量收钱。

这俩货,对骨肉至亲都这么吝啬,但对父母却又有至孝,不免让人怀疑他们的“孝”,是体现在父母健在时日常的关怀照顾,还是只表现在丧礼上这种行为艺术般的作派。如果是后者,则如薄养厚葬之风,不可取也。

四、对我们的启发

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司马氏,既是不忠于前朝的篡位者,又在“孝”的问题上搞双标,这与后来酿成“八王之乱”,以致骨肉相残、祖孙相杀的人伦悲剧,恐怕不无关系。

今天的人们,特别是80后、90后,有好多是独生子,结了婚又响应国家号召生了两三个孩子。如果按照古代的标准,一生服丧四次,每次三年,不出去工作,基本上就要吃低保了。

所以如今的丧事从简,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仪式从简了,但希望人们的“孝心”不要被剪掉。平时多陪陪年老的父母,多与他们交流,一起打个麻将,下个馆子。他们有病的时候不嫌弃、不放弃、不遗弃,虽然会有生活上的压力,但是也会有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莫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也希望政策能与时俱进,为社会老龄化下的养老与看病问题,开辟一条新道路,解决老百姓的负担,让“孝”有物质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