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王先谦《王氏合校水经注》本)
杨守敬书《三峡》
【注释】
①嶂,山峰。 停午,中午。 夜分,半夜。 曦月,日月。曦,日光。 ②至于二句,谓夏天发大水,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船都被阻绝了。 襄,漫上。 陵,大的土山。 沿,顺流而下。 泝,逆流而上。 ③或,有时。 王命,皇帝的文告。 宣,宣布,传达。 白帝,城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今属湖北省。 乘奔,乘坐快马。 奔,奔马。 御风,驾着风。 以,赵一清《水经注刊误》以为当作“似”,近是。 ④素湍,白色的急流。 绿潭,碧绿的深潭。 回清倒影,清波回旋,物影倒映。 ⑤绝巘(yǎn),高峻的山峰。 漱,喷射的意思。 清荣峻茂,分别指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良,实在、真。 ⑥属(zhǔ),连续不断。 引,延长。 凄异,凄凉。
【教学提示】
一、本篇题解
本篇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水经》为古代记载全国河流水道的地理书。《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三卷,作者汉代桑钦,一作郭璞。清代学者考定为三国时人作。原书极为简略,郦道元为之作注,合成40卷。三峡,即长江上游今重庆市至湖北省之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本文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秀丽的奇景,表现了作者崇尚自然、热爱山水的高雅情怀,是六朝文人对自然和人的审美的自觉体现。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摇曳多姿,出色地展现出将物我合而为一的艺术匠心。
二、作者崇尚自然、热爱山水的情怀
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愈来愈远。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使人们重新感觉到自然的亲切。他们不仅投身自然,从中吸纳清新的空气,而且还诉诸笔端,用文字来表述自己对自然的感受。本篇即是这样的作品,作者先从总体人手,写出三峡整体的和谐之美。七百里略无阙处的连山。“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把人带入一个气势磅礴,雄浑开阔的境界之中。接下来,则以四季变化为线,写出各季的美感特征。夏季是一个疯狂的季节,其时水势猛涨,水流飞速,造成了交通的阻断,然而也造就了壮美的奇景。在王命急宣的特殊情况下,小舟飞流直下,“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腾险峻的水势,先声夺人,把人们带入雄奇壮美的审美愉悦之中。春冬是温柔的季节,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俯而视之,江水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互异,相映成趣,堪称隽逸;山泉瀑布冲荡在绝嫩怪柏之间,它与江水的汹涌奔腾不同,而是自空而降,飘忽而下,与背景相衬,更觉神奇。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它与俯视之景意趣不同而又相映成辉,表现出暮冬之季三峡的秀美之姿。秋天是一个肃杀的季节,水枯气寒,猿鸣凄凉,林涧之间,清冷肃穆,此时既无江水喧腾,亦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几声山猿的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更使人体味到秋季三峡的哀婉哀瑟之美。于是,人的疯狂,人的温柔,人的感伤,在自然那里都得到了通体与和谐的诠释与验证。人,重新与自然进入两冥之境。
三、描写山水的艺术手法
全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作者对山水的描摹更见功力。首先,作者采用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再次,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墨,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文只几百字,却概括干余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出色地表现了将物我合而为一的艺术匠心。
四、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