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14号的航天任务已圆满完成,三位宇航员将于12月4日晚上安全返回地面,这一关键时刻已被紧锣密鼓地确定在东风着陆场。为何要选择这个地点作为返回场地?如今,为保障航天员的安全归来,特设定专门的着陆场,此选址须满足四大条件。
首先,这个区域要在飞船多次飞越其上方,确保飞行路径的准确性。第二,场地必须广阔平坦,地势平缓且地表坚硬,以保证返回舱的稳降。第三,天气状况必须良好,避免恶劣天气对安全降落造成影响。第四,着陆场周边要人迹稀少,无显著植被,以减少对地面人员的影响。
这几点要求合情合理,既能确保返回舱的顺利降落,也能方便地面救援行动的展开。考虑到这些因素,荒无人烟的戈壁地带成为了最佳的选择。我国在内蒙古自治区已建设了两个着陆场,分别是四子王旗和备用着陆场东风着陆场。在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今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也在此成功降落,而神舟十四号也即将继续这一惯例。
然而,与前两次略有不同的是,神舟十四号的返回着陆时间将在夜间,当时的气温将低至零下15摄氏度,可谓寒冷之极。夜间的着陆不仅增加了搜救的难度,更引发了人们的疑问:为何选择夜间进行返回?
航天器的飞行轨迹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无论是发射还是返回,都需考虑高度、角度、天气等多重因素,其执行并非一时之事。东风着陆场夜晚的极寒不容忽视,然而航天员返回时会穿着舱内航天服,虽功能不及舱外服,但仍有一定的保温效果。同时,东风着陆场为夜间返回准备了充足的追踪与搜索计划,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引导体系,准备充足的照明与御寒等器材,并经历多次救援演练,以直升机和车辆进行全面搜索。东风着陆场已做好充分准备,确信能在首要时间内成功搜救这三位航天英雄。
回归地球后,宇航员会面临哪些变化,他们需要多久才能康复呢?长期的太空生活会导致宇航员每月骨质流失1.5%,肌肉退化20%左右,再加上地心引力的变化,因此,刚返回地面时,他们无法独立行走。
除此之外,心血管、心脏功能、免疫功能等方面也会出现变化,可以说太空生活会对宇航员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幸运的是,这些影响并非不可逆转,通过长时间的闭环康复训练,宇航员的身体素质可以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
康复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一到两周的隔离观察期,这段时间内航天员的住所将被严密消毒,外来人员进出需经过消毒,与航天员接触也需穿戴特定装备。这是因为太空环境下免疫力下降,地球常见的病原体可能对他们构成威胁。其次,是为期一个月的医学康复期,逐步增加运动量。最后,为期三个月的恢复康复期,之后可以进行正常训练,为下次任务做好准备。
延伸阅读:万一返回舱偏离轨道,降落在他国领土怎么办?苏联曾经在1965年遭遇过类似情况。苏联上升2号返回舱的定位系统故障,导致最终在距离预定降落点386千米的原始森林中降落。大雪封山,舱内制冷系统失效,他们不得不依靠舱内航天服度过24小时。幸运的是,搜救人员最终找到了他们。
若返回舱坠落在其他国家,我国已加入联合国救援协定。根据协定规定,其他国家应尽一切可能协助安全送回航天员及物体。但由于可能坠落在领海或无人区
,在返回舱携带的装备中,宇航员备有手枪、匕首和红墨水,这些工具都有着特定的用途。手枪和匕首主要是为了在野外求生和逃生时使用,为他们提供自卫和生存的能力。而红墨水则是一种巧妙的应对方式,它可以被用来染红海水,从而使救援队更容易地发现他们的位置。
这些应对措施的背后,是国际合作与共识的体现。联合国的救援协定旨在确保航天员在遭遇意外事件时得到及时援助,跨越国界的合作更大程度地保障了人类在太空中的安全。无论在何处降落,航天员都能依赖这种国际协定,获得周到的援助,从而尽早安全返回家园。
总之,神舟14号的成功任务完成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东风着陆场作为返回舱的安全着陆点,经过精心筛选和准备,为航天员的回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仅如此,夜间的着陆考验着团队的应变能力,而东风着陆场的综合救援准备则为此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于宇航员而言,返回地球并非结束,长时间的太空生活留下了痕迹,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康复阶段来逐步适应地球环境。然而,这些挑战都不足以阻止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国际合作和协定的支持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归来,为人类的太空探索之路铺平道路。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我们迎来了更多未知的可能,也在不断追求突破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