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枪的历史演变梳理1(远古至战国)

枪矛,在中国古代冷兵器中占有重要地位。明·吴殳在《手臂录》这样评价:“枪乃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同时代武学家茅元仪在《武备录》里也有类似表述:“阵所实用者,莫枪若也。”

为什么枪有如此高的兵器地位?枪在战争中怎样使用的?要弄明白这些问题,首先要对枪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

枪的历史

远古

NEOSS绘 新石器时代的石矛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区分人和动物的标志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在标志人类进化到关键节点的一批工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始武器。枪就是原始人类把树枝、竹竿削尖一端的产物。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树枝和竹竿早已腐烂,但是枪的制作记忆保留在了壁画和文字记载中:《仓颉篇》解释枪的含义为“枪,谓木两头锐者也”《通俗文》则说:“剡木伤盗曰枪”。这两句话不仅解释了枪的制作方法,还指出了枪的作用:除了抵御自然天敌外,异部落人类入侵者也是枪防御的对象。

为了提高枪的穿刺力,克服木材本身材料的缺陷,原始人类将石块、兽骨经磨制后绑在木杆上,有效提高了枪类武器的穿刺能力和杀伤力。这样简单的制作方式和显著的杀伤性能,就是人类最早的矛。

矛的长度远胜于同期的石斧、石匕,使早期人类在近战中获得了更多的优势,在与大自然的对抗中保住了食物链顶层的地位,为智人的进化做好了准备。

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方面,枪的制作技艺进一步完善,枪的形状逐渐固定;另一方面,人们发现玉石(此时的玉石与现代工艺品定义不同)更加坚硬耐磨,因此较多的选择同质矿物来生产武器。在玉制武器失去实用价值后,作为礼器固定在祭祀活动中出现。这种对玉石加工的审美风格深远的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

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 矛的基本构造

金属制品的出现,给枪矛类武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它的硬度大、熔点低,适合浇筑。

与之相配合,枪的形状也有了对应·的变化:一方面,青铜矛头的锋刃更加锐利,提升了矛头的穿刺力和杀伤力;另一方面,矛抛弃了传统的捆绑固定方式,改为直接在矛头下方制造出圆筒状骹部,大大提升了矛能承受的力量。

青铜矛作为第一种实用的金属制矛类武器,奠定了枪矛类武器的基本形制:矛头中间凸起成脊,两侧为刃身,后留有便于插入的骹,骹两侧也有便于固定的环钮。

夏和商前期,战车已经发明,但是步兵仍然是最主流的作战方式,在平坦地形中,矛的作用不如主要用于勾、啄作用的兵器戈、戟,但是在复杂地形或阵型密集时,矛仍旧拥有不可替代的战争地位(此时,矛的数量远小于戈、戟)。

商代前期,矛头还延续着前代的特点。商代中后期,矛更具多样化,甚至出现了纹饰,就整体而言,此时青铜矛头趋向刃叶宽阔、扁平,这种变化有效的增加了创口面积,加强对目标的杀伤效果。

西周以后,青铜器的制作技艺越发精良,矛头整体特征为:刃部逐渐变长、矛体变窄、锋刃加厚、骹部变短。·

此外,西周时,车战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这给单兵武器带来了巨大影响:以矛、戈等武器提供肉搏保护,以弩箭提供远程攻击,成员配备短剑。在具体到单个战车的分工上,“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

周人把矛分为步兵之矛和战车之矛,步兵矛名为“酋矛”,柄长两丈;战车矛名为“夷矛”,长两丈四尺。为什么夷矛的长度长于酋矛?因为周代的战车从商代的两架发展成四驾,冲击力、稳固度都有大幅提高,因此,在两车冲击时进行错穀格斗中,需要长柄武器以保护己方。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诸侯割据。频繁的战争如同军事技术培养皿,大幅度刺激兵器的快速演进。

至东周,青铜兵器已经可以成熟的控制各种合金比例,武器装备的质量受到重视,铭文开始普遍出现。此外,为了适应大规模装备,矛头的形制再次发生变化:为适应防护性盔甲的普遍装备,矛的刃体进一步变得狭长,筒形骹延长至刃体中部。这种变化可以穿破盔甲防护,给敌人造成有效杀伤。

积竹柲

除了矛头,矛柄也出现了革命性变化,积竹柲(选用坚固颀直的木杆为芯,外层用相对柔软、具有韧性的竹条篾合,最后用丝麻或者藤条裹缠涂漆而成)出现,提高了长柄武器的质量。

到了战国时期,矛头的形制受到地域间不同需求的影响、产生了地区分别。如中原地区矛头比较狭窄短小、造型朴实,矛头上多有铭文记载时间、监造部门、监造人员的制作信息;南方则相对更为狭长,具有华丽的纹饰。矛脊多开血槽,减少了重量的同时,沟通了伤口的内外气压、方便矛头进行穿刺。

河北博物馆

战国时期,车战的重要性开始下降,步兵不再只作为车站的附属单位而存在,而是逐渐独立成一个战争单元。与此同时,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代表,北方游牧民族的骑战思想逐渐在中原地区普及,各诸侯国纷纷开始重视更为灵活的骑兵战术,为秦汉时期矛形制的进一步变化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