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五月初五,端午节。端五节、重午节、重五节、五月节、端阳节、菖蒲节、浴兰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医药节……说的都是端午节。别称甚多,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关于端午,作为中国人,你还应该知晓↓↓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
五月五,吃粽子,竞龙舟,祭屈原。
五月五,亲民俗。守望间,永不辍。
话·端午
作者丨朱伟 节选自《四季小品》
端五,端,初也,五月的第一个五日,古“五”与“午”通用。
端午节,最原始的说法,认为它起于上古三代的兰浴。《大戴礼记·夏小正》记:五月,“煮梅。蓄兰、颁马”。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因此有“浴兰汤兮沐芳华”之句。
《续汉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荆楚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ráng,祈祷消除灾殃)毒气。”浴兰、悬艾,都是为避毒,用五彩丝线绕臂、缠筒,俗称“续命缕”,为益人命。
应该说,五月端午作为天中节,刚开始并无祭人的意思。因为阳气至极万物茂盛,于是要避毒;因为防身避阴疾,于是要绕“续命缕”,还是为顺应天时地和。
祭先祖
端午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闻一多称,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
一说是祭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史载伍子胥尽忠于吴,后反被吴王夫差杀,抛尸于江,化为涛神。
《会稽典录》记,则为纪念曹娥:“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因纪念曹娥,又称“女儿节”。
当然,最响亮者,自然为纪念屈原。“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皆汨罗之遗风也。”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蛟龙怕楝叶、彩丝。
赛龙舟
端午龙舟竞渡之俗,其实起于春秋越国,古说勾践于此日操练水军。
到了《荆楚岁时记》,则记曰:“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汨罗,人伤其死,并将舟楫拯之,因以为俗。”《岁华纪丽》归结说:“因勾践以为成风,拯屈原而为俗也。”
品香粽
粽子的异名,有称为“裹蒸”者,有称为“不落荚”者。元稹诗称为“白玉团”:“彩缕碧筠粽,香秔(jīng,同“粳”)白玉团。”陆游诗:“白白糍筒美。”诗后自注:“蜀人名粽为糍筒。”
粽子其实有锥形,有秤锤形,有菱角形,也有枕头形的。包裹材料,有用茭叶、粽叶,也有用芦叶、竹叶的。其馅,甜者如赤豆小枣、豆沙枣泥、桃仁芝麻松子;咸者如鲜肉鸭肉,以至干贝虾仁。
《开元天宝遗事》:“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于此戏。”
古人包粽子,甜者,还加入些许薄荷末,还有用艾叶浸米的,叫做艾香粽子。顾仲《养小录》记,粽子蒸熟后,可以剥出油煎,称油煎者为“仙人之食”。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则告诫:凡煮粽子,一定要用稻柴灰淋汁煮,也有用些许石灰煮者,为的是保持粽叶的青而香也。
万水千山“粽”是情
五月五,借五位名家的端午情缘,与君共飨佳节。
梁实秋:叫“粽子节”亲切些
今日何日?
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
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
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
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做“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
汪曾祺:午饭要吃“十二红”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丰子恺:幼时过得很隆重
我幼时,即四十余年前,我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
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头”,预备这一天给自家及亲戚家的儿童佩带。
染坊店里的伙计祁官,端午的早晨忙于制造蒲剑:向野塘采许多蒲叶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
我的母亲呢,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向药店买一大包苍术白芷来,放在火炉里,教它发出香气,拿到每间房屋里去熏。同时,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的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
苏童:祖母的粽子永恒的清香
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
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
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
我挂着这只粽子跨出家门,走过村弄,在白羊湖一带燕子样掠过。走过春天走过秋天,即使在白羊湖外面的世界里,祖母的粽子也会留下永恒的清香。
迟子建:屈原给我们带来节日
父亲那时爱跟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讲他投水的那条汨罗江,讲人们包了粽子投到水里是为了喂鱼,鱼吃了粽子,就不会吃屈原了。
我那时一根筋,心想你们凭什么认为鱼吃了粽子后就不会去吃人肉?我们一顿不是至少也得吃两道菜吗!
吃粽子跟吃点心是一样的,完全可以拿着它们到门外去吃。门楣上插着拴着红葫芦的柳枝和艾蒿,一红一绿的,看上去分外明丽,站在那儿吃粽子真的是无限风光。
我那时对屈原的诗一无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因为世上的诗人很多,只有他才会给我们带来节日。
这个端午,所求不过:在乎之人,喜乐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