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食为天,胃为先”,但肠胃不太舒服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通病。有研究者对共计312415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消化不良总患病率占比高达20.8%。尤其是胃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59岁患病率最高。
(全球消化不良流行病调查)
(按地理位置划分的消化不良患病率)
胃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病症,一般发生在进食后,可以是大量进食后,也可以是进食一点食物即可发生,患者可伴有腹痛、恶心、反酸、嗳气等症状。
这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发作起来却一点也不好受,让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而且如果不及时治疗,长期发作还可能会导致胃部功能受损,诱发胃部疾病,同时影响正常的食欲,造成营养摄入不足,使得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患其他疾病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有些朋友会认为,胃胀主要是胃出现问题了,多是由于消化不良食积所致,故此经常使用健胃消食片等药物治疗。而事实上,有不少病友反馈,长期胃胀,通过健胃消食等方法,如服用健胃消食片、山楂片或者吃酸的东西来助消化等,并不能有效缓解胃胀,胃胀反复发作,甚至更加严重了,十分难受。
其中的原因在于胃胀并不仅仅是胃的问题,还涉及其他脏腑。因此,治胃胀,不要光治胃,而应该辨证求因。
在中医理论里,胃胀又称之为谷胀、气胀、痞满、食积,中医认为,凡因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胃失和降,引起胃体胀大,症见脘腹胀满,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甚则呕吐较剧,烦躁脱津(少尿),称为胃胀。其病位在胃,并与肝脾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肝脏功能失调和脾胃功能失调是胃胀的常见病因。
(1)肝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胃胀:
《景岳全书》曰:“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皆有呕证”,肝主疏泄,为情志调节的重要脏器,若情志失调,则可引起肝气郁滞,从而诱发胃胀等不适。
而且,情志所伤,往往先伤所藏之脏,最终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脾胃之气郁积于内而发为胃胀。正如《丹溪心法》所言:“凡六淫七情、劳逸太过……终日犯及脾胃,中气必为之先郁。”
(2)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胃胀: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若脾胃功能失调,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中焦气机不利,则可发为痞满。
中医认为,痞满有虚实之分。实者多为外邪由表入里所致。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不少人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致使食积阻滞,或因工作、生活压力等常常情志不畅,使得气机郁结,又或者因嗜食肥甘厚味,使得痰湿内阻,气滞不畅,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不得宣通,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记载:“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体重胕肿,皆属于湿。”。所以脾胃不良,湿气重的人常有胃胀不适等表现。
而虚者则多因素体虚弱,脾胃不运,或者过用克伐之剂损伤脾胃,比如当代年轻人虽说注重养生调理,但缺乏中医健康养生的知识,盲目服用补品或者清热降火等药品,殊不知,在不辨证的前提下自行用药,药物太过或长期使用寒凉药物很容易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胃纳呆滞,气机不畅,中焦失和从而引起胃胀等不适。
临床上,引起胃胀的病因有很多,《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曰:“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 (月真)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痰结而成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指出脾虚气滞、湿热、痰结等均可引起胃胀。
在这些证型中,以脾虚气滞和脾胃湿热最为常见,曾有学者使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对565例患者的证型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发现,脾虚气滞证最为多见,约占48.7%,其次是脾胃湿热证,约占23.4%。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所以本文仅分享这两种常见证型的治法。
(1)脾虚气滞:
这一类的患者多有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等表现,在治疗上,《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 》推荐治法为健脾和胃,理气消胀,可选用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辨治。主要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若胸膈痞满、饱胀不适明显者,可加枳壳、大腹皮、厚朴;食欲不振者,可加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等。
(2)脾胃湿热:
湿热阻滞脾胃,可使得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司,《黄帝内经》也指出:“脾不能行气于脾胃,结而不散,则为痞。”这一类患者,多有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等表现。《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 》推荐的治法为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可选用连朴饮加减治疗,该方出自清代王士雄《霍乱论》,主要药物有川连、制厚朴、石菖蒲、制半夏、香豉、 焦栀子、芦根,若上腹烧灼感明显者,可加浙贝母、乌贼骨、煅瓦楞子;胃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白芷、白芍等;便秘或大便不畅者,加瓜蒌、枳实、牛膝等。
以上为祛胃胀气的常用方,不过,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临床实际的胃胀气患者病因常复杂多变,单一证型并不多见,往往存在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张绍才龙南中医团队此前也曾总结道:胃胀气的患者多存在3个阶段,第1阶段,早期的胃胀气患者多为湿邪内阻,阻于中焦所致,属于实证,主要表现为痞满,身重,嗳气,舌尖红,苔白腻等,这一类可用二陈汤加减辨治;或痞满,食后重,口中异味,舌暗红苔薄黄等,此类可用三仁汤和半夏厚朴汤加减辨治。而如果不及时治疗,到了中期,由于邪气久羁,耗伤正气,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并见。 这一阶段需要祛邪与扶正并用,患者主要表现有痞满较前减轻,神疲乏力,身重较第1阶段减轻,舌红,苔白或略腻,可用二陈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或三仁汤和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第3阶段,久病者,则以补虚为主,患者常有乏力,一进餐则痞满,舌淡苔白等表现,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或根据实际辨证选用人参汤等加减治疗,以补益脾胃,消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