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留言,孩子被打或抢了东西之后不懂反抗,告诉老师也收效甚微,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
3-6岁是孩子社交敏感期的重要年龄段,此时又恰逢他们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可以说幼儿园是孩子们独立社交的开始。
对于社交,他们并不懂规则,几乎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跟其他小朋友起冲突是非常常见的事。
一组调查数据显示:
但实际上简单的“以打制打”和放弃社交都不是上上策,C妈就多给大家支几招儿,结合着用效果最好,到最后娃不仅能反欺负,兴许还能建立一套社交规则,有了方向,到哪都能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父母“二不可”
在说具体教孩子怎么做前,先说说父母的“二不可”。
父母的态度和做法是前提,也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反应。
01一不可: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孩子的判断依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自身的感受,另一个是父母的态度。
这一点,不止是在被欺负这件事上。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同样是孩子摔倒,如果你的反应是:哎呦,我的宝,吓死我了!摔疼了吧,天哪,快让妈妈看看!
孩子是不是哭得更厉害了?
如果你说:宝宝摔倒了有点疼是吗,妈妈给你揉揉擦点药,很快就能好起来哦!
孩子是不是哭得越来越弱?
面对问题,如果父母的态度是紧张的,那么孩子一定是更紧张的!
同理,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了,我们希望他是放松的还是紧张的?是理性的还是冲动的?
答案不言而喻。
如何做呢?那就是父母首先要放松。
比如孩子说“妈妈,某某打我了”,我们肯定都会非常心疼,也非常气愤,最想做的就是马上找老师、找对方家长讨回公道。
但具体反馈给孩子时,要进行二次加工。
如果你表现的很紧张、愤怒:“这是怎么回事?快告诉我是谁干的,看我不收拾他!”就错了。
因为这样的反应只会让矛盾升级,并不能把孩子引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向上。
此时,我们需要的是镇定的态度。
可以先回应孩子的感受:“打哪儿了,疼不疼?妈妈给你揉揉。”
之后再帮孩子梳理事情经过,比如:“谁打的你呀?因为什么呢?老师如何解决的等等。”
总之在孩子面前,就算遇到再大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努力保持镇定、从容和放松。
因为这种处乱不惊的态度,是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处理问题非常重要的方法。
02二不可:恨铁不成钢或假装大度。
除了过度紧张之外,还有部分家长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恨铁不成钢”!
比如孩子被打后向家长哭诉,而家长的反应却是:
“你做了什么,是不是抢别人玩具了?妨碍别人了?要不他为什么打你啊!”
不要觉得可笑,这种家长是真实存在的。
无论发生什么事儿都让孩子先从自身找毛病,坚持有果必有因。
原因肯定是有的,但真相是什么,我们并不能武断地下定论。
还有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假装大度。
CC上幼儿园时,放学几个小朋友常一起玩,某天一个小女生哭着跑过来,说:妈妈,强强刚才推我。
强强是他们同班同学,妈妈直接安慰孩子说:没事儿,他肯定不是故意的,你们都是一个班的,大家都是好朋友。
但妈妈其实并不知道两个孩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我个人角度理解,强强是他们班上最小的一个同学,比很多孩子足足小了一岁,推这一把,应该不会给女孩造成多大伤害,确实应该也不是故意的。
只是,故意与否,不应该由妈妈说了算。
就算不是故意的,也不应当先入为主的替孩子做出“没关系”这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决定。
“不是故意的”不是借口,不是挡箭牌,不是说一句,就代表伤害不存在。
无论是恨铁不成钢还是假装大度,给孩子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连父母都不在乎我、不相信我,难怪我受欺负。
一旦对父母失去信任,以后遇到再大再难的事,也不会向父母求助,到那时,就真的是为时晚矣。
教会孩子,“文武兼施”
那么,孩子可以怎么做呢?
很多人可能都会说有人欺负你立马找老师。
但很多孩子被欺负根本说不清来龙去脉,老师如果没亲眼看到就很容易忽视甚至误解。
面对不了解状况的老师,一味的哭依然争取不到想要的公正。
如果凡事都找老师求解决,还可能会被老师误解小题大做,被同学误解爱打小报告。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如果简单的归纳为四个字,那就是:文武兼施。
先说文的:
01学会“吵架”
小孩子之间不是只会动手或抢东西,很多时候也经常出现“被说哭”这种情况。
所以吵架这项技能必须要具备,吵得顺利的话,能直接避免打架。
我观察下来发现,幼儿园里发生的口角一般比较简单,无非就是:你是个大坏蛋,你长的真难看,像头猪!你就是个怪兽,我不喜欢你!
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大人可能对此毫不在意,比如有次我就见一个妈妈安慰娃“他说你是猪你就信吗?你又不是真的是猪,有什么好哭的?咱们不跟他一般见识。”
但别忘了他们是社交小白啊?
既然能被说哭,就说明真的“走心”了,就不要教娃只是忍气吞声。
小朋友们不但词汇量有限,多半吵架经验也不丰富,面对“找茬”的熊孩子非常好用的一招儿就是:照句式回骂!
不管对方说什么,你都说:你才是……你才像……
比如对应上边:你才是个大坏蛋,你长的才难看,你才像头猪!你就是个怪兽,我也不喜欢你!
语气、音量一定要比对方大!
说白了小孩子吵架,要的就是个气势,气势有了,自信也就来了,处理起问题来也就更有办法了。
02敢于反击。
这里的反击主要是指语言上的。
如果对方动手了,我们仍然可以先教孩子进行文斗!
让孩子敢于说“不”和用语言反击,气势一定要跟上,因为很多时候,气势比拳头更能震慑别人!
勇敢地大声地说出“不”!
但无论是说不、还是语言反击,操作的标准都是先在气势上要压倒对方,同时声音一定要大、洪亮,引起周围老师和同学注意。
一方面可以让对方知道,我不怕你,别想欺负我!
另一方面,也会传递给老师或同学,遇到了危险,让对方感觉到被围观的压力。
如果自家娃平时说话比较温柔、轻声细语的话,父母可以多模拟冲突场景带孩子练习,熟能生巧,真遇上事了不用想也能张口就来!
再说武的:
打回去、抢回来!
武的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打回去、抢回来!
这一点很多人不赞同,认为这是“以暴制暴”,实则不然。
说实话,成年人之间的冲突,法律上还讲正当防卫呢,况且几岁的孩子哪有什么真正恶意的暴力?
这个阶段大部分的冲突跟欺凌无关,无非是你抢我的玩具,是因为你想玩;你推我一把,是因为我不听你指令不合你意。
既然动手的初衷跟欺凌无关,还手怎么就是睚眦必报、以暴制暴了?
鼓励孩子还手,不过是要告诉孩子学着捍卫自己的权利:
这是最基本的沟通之道。
在试过以上文斗之后,仍然无效,可以告诉孩子在事发当时还手。
从很多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其实很多校园暴力的实暴者都是欺软怕硬的,一旦对方敢还手,下次他就不敢欺负了。
也只有在相互较量之间,才能真正赢得同伴的尊重,而不是靠跟老师打小报告。
偶尔被欺负不可怕,如果持续很软弱,这个孩子有可能会成为所有人的欺凌对象。
如果有人侵犯孩子,你不让他还手,让他委曲求全,就是在把他从被欺负,推向被欺凌。
如果当时当地就予以还击,既可以凭实力与同伴建立平等的关系,又在当下就宣泄了情绪,保证心理健康,这跟两个成人用语言争论的根本性质是一样的。
只不过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样用得体的语言交流,只能靠他们最熟悉的“肢体语言”来沟通,你来我往。
吵得过就吵、吵不过就喊;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求救,总之要教会孩子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