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司马珪
司马珪,少有才望,颇有名望,世人多推崇他。这个人的仕途,算是从底层开始,一步一步爬上高位,也算是不容易。刚开始的时候,是河南的地方官员,然后慢慢走进权力中央,成为黄门侍郎。等到受禅后,封司马珪为。后来司马珪死了以后,皇帝还特别悼惜他。
第二位:司马缉
司马缉的七叔高阳王司马珪有很好的声誉,晋武帝司马炎对他的去世十分哀伤惋惜,司马珪没有儿子,晋武帝下诏以司马缉承袭司马珪的爵位。司马缉袭爵五年后,在咸宁四年去世,谥号哀,没有儿子。太康二年,下诏以太原世子司马颙的儿子司马讼为司马缉的后裔,司马讼被封为真定县侯。
第三位:
司马睦,字子友,生卒年不详,河内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六弟曹魏中郎司马进之子,谯刚王之弟,著名史学家的父亲,西晋宗室、诸侯王。司马睦初在曹魏时,封安平亭侯,任侍御史。西晋建立后,封中山王。咸宁三年,因罪降封丹水县侯。太康元年,恢复王爵,改封高阳王。元康元年,司马睦任宗正,最终卒于任上。
第四位:司马毅
司马毅,其父为世子司马蔚,早卒。拜散骑侍郎,永嘉之乱中被石勒杀害。这个人在史书中所留下的记录较少,估计也就是个碌碌无为的主。
第五位:
关于慕容隆,史书上并没有正式的,不过由于他的父亲慕容垂是名将,出身行伍,子孙都是善战的人物,所以慕容隆也常常在战场上来来往往。后来,因朝廷斗争激烈,他与诸多名将,共同出奔。
第六位:慕容崇
这个人是慕容隆的儿子,也继承了父亲的高阳王爵位。只是身处战乱,多有身不由己之感。公元398年二月,国内发生叛乱,叛军们都是高阳王慕容隆的老部下,一起强逼的儿子、高阳王慕容崇做他们的盟主,并杀掉了不少宗室亲王,算是将慕容崇逼上不归路。
后来,叛军的首领觉得高阳王慕容崇年小体弱,所以打算另行拥立慕容农作首领,军中因意见不合发生矛盾。段速骨,连同他的党羽,也在混乱中被全部杀掉。可是,慕容崇也并非是战乱中的强腕人物,很快也被其他人给杀掉了。
第七位:元雍
元雍,献文帝之子,魏孝文帝之弟。曾任高阳王,后来位居丞相,家财万贯,据说家里的钱财比国库里还多,吃顿饭要花数万钱,奴仆也有几千人。后来大都督发动河阴之变时,将其杀死。
第八位:元泰
元泰,是高阳王元雍嫡子,据说跟他老爹比起来,这个人还颇受世人的推崇。这个人在朝内、军中都很受器重,当然也是受到元雍的照应,背靠大树好乘凉。至于时期的奢靡之风,恐怕元泰并未逃脱。史书中未曾说到元泰是否建立功勋,其结局也并不好。杀元雍之时,一并将元泰也干掉了。
第九位:元斌
元斌,是元雍的孙子。这个人长得很帅,而且性情温和,也特别会做官。不过毕竟他爷爷和父亲的日子都不在了,家族的权威江河日下,元斌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被派遣到北方去征伐契丹,可能是打了败仗,就被赐死。
第十位:高湜
高湜,北齐宗室。北齐神武帝高欢第十一子,文襄帝高澄、高洋异母弟,母为游氏。天保元年受封,天保十年迁尚书令。滑稽多智,又不守礼法。高洋病逝后,以高湜为司徒,负责在送葬队伍前面引导皇帝的棺椁,但是他不仅不悲伤反而吹着,又击打胡鼓取乐,惹得太后大动肝火,把他打了一百多杖,竟活活打死了。
第十一位:武崇训
武崇训,武三思的第二个儿子,娶唐中宗李显与韦皇后之女安乐公主。在时期,武家人多在朝中为官,武崇训授左卫中郎将,也算是宫廷御林军中的重要将领,至于立过什么功劳,似乎并不清晰,后来节愍太子李重俊造反,将武崇训杀掉了。
第十二位:
朱高煦,皇族、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宣德元年,明宣宗继位,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