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肠鸣、下坠、大便带黏液或脓血,也有便秘或干稀交替出现,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为特点。严重的患者常并发肠道大出血、肠穿孔,甚至肠癌。
慢性肠炎是怎样引起的?
饮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与直肠炎发病有关。这是因为高脂肪食物可使胆汁分泌增多,促进肠道细菌生长,而胆醇、胆盐在厌氧菌作用下,形成不饱和胆固醇,如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增加,这二种致炎物数量增加,促进直肠炎发病。
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的慢性炎症可能是引起肛门直肠炎的要素。如慢性细菌感染、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憩室炎等,使得粘膜发生肉芽肿、炎性变和假息肉阶段而发生炎变。
免疫功能异常: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如细胞免疫机能抑制在患者中普遍存在,随着细胞免疫反应性的降低,炎症的发生率就增高,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是炎发生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异物损伤:最为常见的病因是直肠内异物损伤。未消化的骨片、木片或其它带有锐利角的各种异物可直接损伤直肠粘膜而发生直肠炎。此外,发生严重便秘时的坚硬粪便块,也可引起直肠炎。
慢性肠炎有什么症状?
体征方面: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少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
消化道症状: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着。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冻血便。
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的表现。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的表现。
慢性肠炎因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成为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消化道疾病之一。由于患者消化功能紊乱,饮食营养“穿肠而过”,营养来源不足,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乏力甚至体衰。
因此,慢性肠炎患者必须注意科学饮食,保证营养供给,只有这样才能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缩短治疗时间。
减少膳食纤维的摄入。
虽然对于健康人和便秘患者来说,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对肠道健康十分有益,但是对于慢性肠炎患者来说,应减少膳食纤维的摄入,摄入过多反而会增加肠道负担。平时应少吃芹菜、韭菜、竹笋等含膳食纤维高的蔬菜。同时,谷类、豆类应去皮,并尽量食用精细研磨的杂粮粉。
控制油脂摄入。
脂肪本身不易消化,而且有润滑的作用,会加重腹泻。建议减少烹调用油(每天不超过25g),尽量少吃煎炸、熏烤食物。
注意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
腹泻会导致大量营养流失,特别是一些水溶性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B族。而这些维生素本身对于肠道和身体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建议慢性肠炎患者注意补充这类物质,可以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但注意尽量榨汁,减少纤维摄入,也可以通过营养补充剂来补充。
补充产酪酸食物。
酪酸是肠粘膜的营养物质,能够修复受损的肠粘膜,消除肠道炎症,预防肠癌发生。研究发现,“每天一个苹果,疾病远离我”一部分原因是苹果在肠道内能被酪酸菌发酵产生酪酸。另外,增加肠内酪酸菌的含量,效果会更显著。
尽量吃细软食物。
粗硬的食物不易消化,加重肠道负担,不利于肠粘膜修复,所以慢性肠炎患者饮食应精细些。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其稀软糜烂又营养丰富,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三餐正常
慢性肠炎除了和所食用的食物有关系,也与怎么进食,什 么时候进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慢性肠炎患者应注意保持三餐正常,而且一次不能食用过多的食物,这样容易加重消化系统的负荷。所以可以选择少吃多餐,但千万不要多吃少餐。
以上是对慢性肠炎患者饮食上的几点建议,提醒大家慢性肠炎一定要及时接受科学治疗,切不能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