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琦
胡松华
胡松华是我国独一无二的男高音歌唱家,演唱的《赞歌》、《塔吉克牧人之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歌曲至今传唱不衰。
2019年,89岁的胡松华登上央视春晚,与郭淑珍、李光羲、刘秉义、于淑珍、杨洪基、德德玛、关牧村等歌唱家演唱了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同年6月,胡松华作词和编曲的《赞歌》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胡松华的事业能够高歌猛进,除了凭借自身努力之外,还得益于有一位好妻子——张曼茹。
这对“艺坛伉俪”恩爱携手走过60年,堪称人世间的“神仙眷侣”。
但就在2020年5月3日凌晨,84岁的张曼茹在北京因病离世,令胡松华伤心欲绝。
2022年,胡老师的爱人已经去世2年,他是否走出了失去挚爱的苦痛?
92岁高龄的他,如今过得怎样?
上世纪30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1930年,胡松华出生于北京,其父胡东山是一位医术精湛的老中医,收入相当可观。
其母是家庭主妇,负责打理家庭琐碎和辅佐丈夫。
胡松华还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弟弟胡宝善是我国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其子胡军在影坛享负盛名。
胡松华小时候
得益于父母重视教育,胡松华上过4年半私塾,之后在北京香饵胡同小学毕业。
值得一提的是,胡东山“嗜画如命”,常常因画完一张未成之画,导致诊室里一半病人被气走。
自7岁开始,胡松华在父亲的安排下,先后跟随赵梦珠、毓远等国画大师学习,早早圈定了人生坐标。
胡松华勤奋刻苦,加之天赋过人,画作在国内多次获奖。
胡松华年轻时
带着当画家的梦想,胡松华从北京市5中考入了华北大学。
1949年,19岁的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华北大学第三文工团,担任美工职务。
作为满族镶黄旗子弟,胡松华帅气且多才多艺,很快就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1950年,恰逢中央访问团决定到边疆对少数民族进行文艺调研,胡松华被选上了。
成为访问团成员后,他的梦想自此发生了微妙变化。
访问期间,他听着少数民族动听的歌谣,看着曼妙雄劲的舞蹈,顿时心旌荡漾,情不自已。
相比跳舞,胡松华更喜欢唱歌。
为了学好声乐,他先后跟随杨比得、娄乾贵、林俊卿等音乐大师系统性地学习,博众家之长于一身。
胡松华音乐专辑
富贵之家出生,一路有名师指导,胡松华的从艺之路坦荡如砥。
这年,他被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主要担任独唱歌手。
上世纪50年代,胡松华自编自唱的《森吉德玛》、《丰收之歌》等歌曲,唱进了千家万户,唱进了老百姓的心坎。
1963年上映的中国首部音乐故事片《阿诗玛》中,“阿黑”的唱段原声全部源于胡松华。
《阿诗玛》影照
时过境迁,但凡看过该电影的朋友,想必都还对《阿诗玛,你在哪里》、《马铃儿响来玉鸟唱》、《一朵鲜花鲜又鲜》等歌曲记忆犹新。
1964年,胡松华迎来了人生中的巅峰时刻。
这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筹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声势十分浩大。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作为国内有名的歌者之一,胡松华被安排在第6场,而且需要自己准备歌曲。
在拍摄进度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把他急得团团转。
当晚,他挑灯夜战,洋洋洒洒地写出了气势蓬勃的《赞歌》。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
感谢伟大的共产党,毛主席恩情深似海呀
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
各民族兄弟欢聚在一堂,庆贺我们的翻身解放
啊嗬咿,啊
次日,当胡松华把手稿交到团领导手上审核时,得到了一致的高度赞誉。
《东方红》上映后,胡松华彻底火了。
胡松华演唱《赞歌》
他那嘹亮的歌声,华而不虚的唱腔,震撼着全国观众的心。
尤其是他别出心裁加上去的那4句蒙古长调,更是牢牢抓住了大家的耳朵。
相比顺遂的歌唱事业,胡松华的爱情更具传奇色彩。
故事,还得追述到1953年。
彼时,胡松华23岁,高大俊朗又才艺满满。
由于忙着四处演出,他没有时间谈女朋友,也没有遇到中意的姑娘。
这年,胡松华跟随团队到大西南演出,缘分也随之悄然而至。
演出过程中,一位名叫张曼茹的舞蹈演员闯入了他的视线。
张曼茹是1936年出生的湖北武昌女孩,在四川长大,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
从艺生涯中,她先后就职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舞蹈团,中央民族歌舞团等,主要担任独舞演员。
胡松华和张曼茹
张曼茹比胡松华小6岁,青春靓丽又活泼开朗。
在团里,她不但是最会跳舞的女孩,所表演的“苗拳”更是一绝,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
平时,胡松华喜欢叫她“小鬼”,哪曾想这一叫,便是一生。
对于外界,胡松华则称张曼茹为“战友”,贴切又亲切。
对于这位“大哥哥”,张曼茹刚开始也怀着敬畏之心,不太敢和他开玩笑。
但久而久之,她发现胡松华不但和蔼可亲,而且为人真诚,踏实可靠。
张曼茹紧闭的情窦,渐渐为胡松华而初开。
而胡松华,也爱上了这个大大咧咧的湖北辣妹子。
曾几何时,他们一起从云南香格里拉跋山涉水,赶赴四川甘孜演出。
因山路泥泞,他们所用的交通工具是黄牛和骏马。
胡松华与张曼茹
骑在马背上和牛背上的两人,身上饱受栉风沐雨之苦,心中却藏着爱情的甜蜜。
胡松华演出很卖力,却忽略了保护嗓子。
连续几场演出下来,他差点说不出话来。
得知此事,张曼茹便偷偷为心上人送去团里发下来的两个广柑,并叮嘱他一定要注意身体。
张曼茹投之以“广柑”,胡松华便报之以“馄饨”。
那年,他们一起在四川康定演出,张曼茹吃坏了肚子。
为了让“小鬼”调理好肠胃,胡松华偷偷为她买了一碗混沌。
这种看似投桃报李的鸿雁传情,在思想尚未完全开放的上世纪50年代,弥足而又珍贵。
胡松华与张曼茹
数月合作下来,胡松华与张曼茹确定了恋爱关系。
爱得有多深,分离时就有多痛!
1954年,18岁的张曼茹被派往蒙古国学习舞蹈,成为国内首批出国深造的舞蹈演员。
临行前,她收到了胡松华送来的一双马靴,百般滋味涌上心头。
穿着这双“定情靴”,她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学艺之路。
不久后,胡松华也被派往新疆阿尔泰地区演出,与心上人隔着阿尔泰河相望。
为了寄托相思,胡松华满怀深情地写下一首散文诗,并将信叠成小纸船,上面插着玫瑰花,轻轻推入阿尔泰河。
胡松华节目中为妻子念情诗
“我在祖国边陲阿尔泰草原上放歌,
你在邻国阿尔泰牧场为牧民起舞,
此刻,你我仅相隔一座山,
近离咫尺,却不能见面……”
1960年,胡松华终于成功抱得美人归,和张曼茹的婚姻得到了党和人民的祝福。
作为老一辈革命艺术家,两人却没能过上“如胶似漆”的幸福生活。
婚后当年,张曼茹便受命远赴缅甸、苏联等国表演独舞《灯舞》,其舞蹈能力震惊海内外。
张曼茹表演灯舞
此后的10年时间里,她先后随中国艺术团赴瑞典、挪威、芬兰、巴基斯坦、日本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夫妻相聚的时间少得可怜。
1962年,张曼茹怀孕了。
本该是个大喜讯,但她为了演艺事业,为了肩上的使命,觉得孩子来得不是时候。
更有甚者,她还萌生出通过跳高难度舞蹈,把孩子“跳掉”的想法。
因为此事,胡松华百般纠结又无可奈何。
作为丈夫,他理解妻子为艺术牺牲的精神,却也不甘因此失去孩子。
不久后,这件事传到了周总理的耳朵里,于是他“批评”了团领导,让他们一定要照顾好团里的每一位艺人。
1963年,张曼茹生下大女儿,一家三口幸福无边。
数年后,随着小女儿诞生,这对文艺夫妻更忙了。
胡松华与侄子胡军
由于彼此都忙于国内国外演出,他们只能把父母和岳父母请过来,轮流帮忙照顾两个孩子成长。
星光璀璨的背后,是拮据的现实生活。
彼时,胡松华和张曼茹都是单位的专职演员,并不像现在的明星有高额收入。
虽然拿着微薄的薪水,但他们从无怨言,一边勤俭持家,一边分离演出。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到了80年代,人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对“精神食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980年,胡松华携妻子联合举办《胡松华、张曼茹独唱独舞晚会》,分别在北京、天津等地进行。
此消息一出,顿时刮起了一阵龙卷风,文艺界和老百姓纷沓而至,座无虚席。
舞台上,他们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做夫唱妇随,胡松华唱歌,张曼茹跳舞,好一对“艺坛伉俪”。
胡松华夫妇搭档演出
生活中,他们互敬互爱,相敬如宾,艺术融入生活,把生活写进艺术,数十年如一日。
在胡松华创作的歌曲中,诸如《高原酒歌》、《马背上的祝愿》、《欢腾的苗山》、《我家墙上挂满刀》等,无不注满民族色彩,写着他遍访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足迹。
1990年,60岁的胡松华正式退休,与妻子过上了恬静淡雅的生活。
胡松华夫妇
这时,两个女儿已经成家立业,均在珠海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两个女儿都很孝顺,她们为了便于照顾父母,便在珠海买了房,并将两位老人接过去居住。
胡松华与苗族同胞
短暂休息两年,胡松华便闲不住了。
1992年,他做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和妻子一起筹拍多民族电视音乐片《长歌万里情》。
年过花甲,本该是养老赋闲之际,然而他此次的“壮举”,堪称史诗级挑战。
对于丈夫的决定,张曼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于是乎,他们自组摄制组,走十万里路、唱十万里歌、谢十万里情,其目的就是为了感恩多民族。
胡松华与哈萨克族青年骑手
这部12集鸿篇巨制长达8000分钟,足迹遍及30多个民族居住的10多个省、自治区,30多个地区、城市,20多个县旗和众多的村寨牧区,沿线自愿参加拍摄的群众高达20多万人次。
胡松华与藏族老师苏那尼玛谈笑风生
《人民日报》、《人民音乐》、《光明日报》等20多家报刊如此盛赞胡松华夫妇的壮举:“壮行边疆十万里,高唱民族百首歌”!
风光无限的背后,是两位老人付出的辛勤汗水。
为了筹集资金,胡松华卖掉了位于北京鼓楼的祖屋。
因为人手少,56岁的张曼茹当起了总导演和制片人,身兼剧务等职务,累出了一身病。
《长歌万里情》
4年时间里,这对老夫老妻跋山涉水,经历了高寒缺氧、道路坎坷等磨难。
该剧在央视播出后,收视率节节攀升,好评如潮。
而胡松华,则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这座奖杯,至少有一半功劳属于张曼茹。
眼看父亲完成心愿,一双女儿原以为他会就此歇息,哪想他根本闲不住。
不久后,他便决定发挥余热,将一身本领传授给有天赋的孩子们。
胡松华夫妇与斯琴高娃等人合影
千禧年,胡松华在珠海成立了音乐艺术研究室,生源是他和妻子在全国范围内挑选的贫困少数民族孩子。
花了3年时间,胡松华夫妇免费培育了10个孩子,待他们视如己出。
有时候实在没有费用了,便向两个女儿伸手要,孩子们也乐得鼎力支持。
胡松华夫妇与学生
如今,胡松华的学生们均已找到合适的艺术工作,对老师感恩戴德。
古稀过后,胡松华还是会接到许许多多的演出邀约,只要是具有公益性的,他总是来者不拒。
为了演出方便,他与妻子搬回北京居住,与女儿两地相隔。
尽管年事已高,胡松华夫妇依旧才思泉涌,协助艺术团队创作了诸多优秀作品。
2015年播出的系列音乐故事片《环抱大天地》,创作者便是78岁高龄的张曼茹。
而她,也因此获得卓越舞蹈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胡松华与罗天婵等老一辈艺术家合影
再强的身体,也经不住岁月刻刀的摧残。
迈入耄耋之年后,张曼茹因高血压、冠心病的原因,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还曾晕倒过一次。
所幸的是,经细心调养后转危为安。
反观比妻子大6岁的胡松华,多年来身体健硕,病魔也要躲着他。
2019年春晚,89岁的他与德德玛、关牧村等多位老艺术家同台献唱《我和我的祖国》,留下了最难忘的一幕。
不工作之余,胡松华便在家中照顾妻子,和她一起追忆过去的青葱岁月,畅聊当下和未来的美好生活。
胡松华夫妇与学生
老来难,日薄西山病来缠。
同年9月13日,随着84岁的弟弟胡宝善因病离世,胡松华久久没能走出悲痛。
次年5月3日,妻子又因病撒手人寰。
如此沉重的打击,令胡松华心痛到难以复加,终日以泪洗面。
为了让父亲尽快走出失去挚爱的痛苦,两个女儿将胡松华接到珠海,寸步不离地照顾。
胡松华夫妇与两个女儿
侄子胡军,也携妻儿多次登门看望,并引导伯父把心中的苦闷倾诉出来。
在亲人的温暖呵护下,胡松华慢慢看开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月亮也有阴晴圆缺,更何况是人呢?
胡松华
2021年央视的元宵晚会,91岁的胡松华登上舞台,满头白发的他唱起《到人民中去》,看起来依旧健朗。
胡松华演唱《到人民中去》
如今,胡松华已经92岁高龄,他选择居住在北京,两个女儿轮流照顾。
平素里,他喜欢在家里看书看报,偶尔还写字和画画。
人生之路很短,艺术之路无尽头。
胡松华画作
回顾胡松华和张曼茹老师的人生之路和艺术之路,看似传奇,其实平淡。
在平淡的生活中谱写传奇,在传奇的艺术生涯中回归平淡。
文末,祝愿花宝贵时间看完此文的您,事业有成,阖家欢乐,幸福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