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开孩子的语文课本,阅读了一下课文讲解材料,觉得总结的很好。整理整理留用。
本文通过师徒的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坚守贞操的思想品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愉快吗?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跟朋友来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此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子例,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1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
译文2 孔子说:“懂的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不合乎正义的富贵),对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在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的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不好的方面要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反问句,对弟子做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以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至今影响很大,成为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中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义含蓄、富有哲理的风格。许多句子已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1.在“温故”和“知新”、“学”与“思”的问题上,孔子是怎么认为的?
在“温故”和“知新”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对自身是没有好处的。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对自己有什么要求?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是什么?
曾子每天从为别人办事、与朋友交往、温习知识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是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是:三省吾身。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是什么?
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而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4.孔子那种“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操守观点,在今天还适用吗?
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求,但不以其道得之,君子不应取,所以对那些不以道义而得到的财富,孔子视为浮云。这个观点不仅为历来的仁人志士所接受,更为老百姓所敬服,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致富有多种渠道,有些人通过不法途径或许能聚积许多财富,貌似风光无限,但在背后还是免不了有些担心的,毕竟“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法律与良知的双重制裁就如同高悬在他们头顶的一柄利剑。而那些能够踏踏实实工作的人,虽然没有像那些暴富者那么富足,却堂堂正正能求得一个心安。
一个人内心的安定与高洁是最重要的,且不论律法的制裁,如果一个人整天心有忧虑,患得患失,虽有锦衣玉食又有什么用呢?贫穷并不可怕,可怕是一个人心灵的贫瘠,那才是真正的贫穷。人应该有默默承受贫穷的勇气,并有在困境中努力奋斗的坚强意志。唯有这样,才能得到世人的称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