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
简介
玄奘(公元602~664年),姓陈,名祎,法名玄奘,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唐代佛学家、佛经翻译家、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的创立人。
人物小记
玄奘的祖父、曾祖父都曾在北朝做官。他父亲陈慧没有选择进入仕途,玄奘的二哥早年出家,精通佛经,对儒、道经典也有研究。玄奘在父兄的教育影响下,十几岁就出家为僧。
出家后玄奘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出现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经过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行程5万里,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带回佛经52筐共计657部,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凡1335卷。
主要思想
玄奘创立了唐代第一个佛教宗派唯识宗。玄奘学兼各家,然崇尚戒贤所传唯识系学说,系统地译出唯识系理论。这种理论具有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是一种非常繁琐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它力主“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认为“阿赖耶识”是世界本原,宇宙一切现象都由“阿赖耶识”派生。还宣扬“五种姓”说,认为声闻、独觉和菩萨三乘人具有先天的决定根姓,定能成道;也有不决定根姓,即难以决定能否得道;还有一种无种姓的人,不能入道。从而开创独具特色的唯识宗。玄奘门下人才济济,他的高足神防、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四哲’。窥基在继承法系、创立宗派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新罗(今朝鲜)的圆测、道证、胜庄、太贤和日本等国学人慕名前来求学。玄奘有很高的因明学造诣,译有《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等著作。